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日本留学 > 留日生活 > 印象日本 > 正文

日本观察:日本文化中的四大中国元素

时间:2012-04-24 11:18:01  来源:日本新华侨网   作者:angelj

   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衣带水,同属儒家文化圈。日本文化的形成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,但其发展又独具特色,并不是完全地照搬照抄,而是在经过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“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”,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,可以说,日本文化是外来文化的选择性与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的集合体,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始终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。

    一、中国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

   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。孔子创立儒学,把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升华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哲学。这引发了战国时期的诸子并起、百家争鸣。经过数百年的争论、实践,到中央集权封建制的确立,儒学也随之确立了自己的牢固地位。随着汉代大一统的巩固,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“罢黩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建议。
   \
    与中国儒家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相应,日本开始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。公元三世纪,接受儒家思想之前,日本存在着上百个小国,政治、经济皆处于国家的初创阶段,尚无文字,信奉万物有灵、崇神敬祖的神道。“及孔教传入,因能适合于日本国体与民俗,故日人之祖先,取之而为国教。”这是日本接受儒家文化的开始。之后自应神天皇至推古天皇的三百年间,以《论语》《春秋》等儒学典籍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,通过朝鲜半岛,开始从中国大陆逐渐传到日本。

    从七世纪开始,中日两国互派使者,打开了两国文化交流的直接通道。到七世纪日本大化革新,利用儒学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,并以中国的政治机构为蓝本建立官僚制度,确立了以儒学为基调的律令政治,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全面发展。这是日本较全面接受儒家思想,儒学在日本由初传进入实际应用的阶段。

    十三世纪,中国宋学开始传入日本,以义理为主的新儒学逐步取代以明经训诂为主的旧儒学,成为日本儒学发展的主流。到了十四、十五世纪,日本兴起了讲习宋学的热潮。经过日本学者的努力,逐渐形成了日本的宋学学派,自1603年德川幕府的建立直到明治维新前,是日本儒学发展的全盛时期。而其中形成最早、最为勃兴的宋学学派是朱子学派。

    二、中国汉字的传入与日本文字的发展

    日语和汉语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,日语文字有汉字,平假名、片假名和罗马字四种,其中汉字、平假名和片假名都是借用中国汉字或者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。日本人利用汉字原有的概念和造词方法,创造了大量的新汉字词汇,贴切恰当地把各种全新的概念表达出来,同时,日本人还大量地吸取外来语,明治维新前,日本人是以汉字书写外来语,可以说非常麻烦,明治维新后,外来语全部改用片假名书写。

    这样,不需用汉字造词,只需音译原词,并用片假名书写就可以了,这使得外来语的摄取变得极为方便、快捷。据文献记载,日本在汉字传人以前只有语言,没有文字。汉字传人日本以后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是用近似古汉语的读音来读汉字的。即使在现在,日本社会中知道汉字,尤其是清楚古代、近代汉字的人,都被认为是有教养的人。

    日语词汇中至今也还可以看见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。辣椒要叫唐辛子,南瓜要叫唐茄子,甚至胡麻要叫唐胡麻。而且直到本世纪初,进口货还叫唐物,洋货店还叫唐屋。但是对日本人来说,汉语毕竟是外来语,使用起来有诸多不便。人们对文字的客观需求,促进了正在孕育中的假名的发展。

    日本在借用中国汉字之后,创造并发展了自己的语言体系,它和汉语虽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,但也有着很多的差异。文字上,除了与中国相同的汉字外也有很多日本独立创造的汉字。词语上,虽然汉字相同但形同义异的如野菜—蔬菜、娘—姑娘;形异义同的如赤外线—红外线;日语独特的自造汉字词语如返事—回信等等。

上一页 [1] [2] 下一页

相关阅读

无觅相关文章插件,快速提升流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