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日本留学 > 留日生活 > 印象日本 > 正文

日本校园暴力并非仅是青春的疼痛

时间:2012-07-13 11:11:46  来源:日本新华侨网   作者:angelj

日本校园暴力并非仅是青春疼痛,其原因还可以从几个方面探讨。从家庭关系及其教育来看,伴随着职场工作压力的增加,日本许多家庭的父亲早出晚归,与子女交流过少,母亲则过分溺爱,导致不少青少年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。到学校以后,对自己不满的行径以及对象,就采取施暴行为。

从外部原因来说,日本是学历社会,个人社会地位由个人的学历高低甚至毕业于哪所大学来决定,过分强调学生的考试技能而忽视身心全面发展,在高压之下极容易孕育带有宣泄性质的暴力行为。而日本经济在战后迅速发展,伴随物质生活日益丰腴的是奋斗目标的缺失,学校内选择欺辱弱小同学来填补空虚的方式显得“自然而然”。

此外,认同“大家都做的事情就是对的”,这种强烈的集体意识,既造就了井然的社会秩序,同样也造就了日本人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”的冷漠态度。这种对于少数弱者的漠视,等同于纵容了校园暴力。

此外,日本媒体也应该反省自身。一名日本中学生曾对英国《世界新闻报》的驻日记者说:“我们电视节目中,欺负、取笑人的节目太多了。搞笑明星不是欺负人就是被欺负,他们总是挖苦别人的短处,还喜欢打别人的头,而且打得很重。学生们看到后就效仿,一开始可能是开玩笑,有的下手过重就不好玩了。如果有人打我,当然要还手了。” 不止如此,日本在青少年最热衷的动画片中,暴力场景亦具有普遍性。

中国山东大学一位动漫专业的毕业生曾统计过,在日本的动画片中,平均每十分钟就会出现一次暴力场景。日本动画片中渲染的暴力情节和大和民族所崇尚的“对强者的崇拜、蔑视弱者、相信优胜劣汰、弱肉强食的法则。”完全一致。而青少年模仿力有余而判断力不足,分不清现实虚拟,从而走上歧途。

一个少年在校园时期养成的性格将影响其一生,一群少年在校园时期养成的性格就是民族未来的性格。不论施暴还是被施暴,都是人格不健全的体现。如今,人们在希望日本校园暴力日益减少同时,还希望这种暴力行为不要蔓延到海外。

上一页 [1] [2] 下一页

相关阅读

无觅相关文章插件,快速提升流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