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日本留学 > 留日生活 > 印象日本 > 正文

印象日本:在日本"不关心"也是一种礼仪

时间:2012-10-12 15:26:24  来源:日本新华侨网   作者:angelj

不要小看人的视线,在人群中时,人们都是靠观察来获取对别人的信息。美国社会学者伊坦•戈夫曼总结说,在这种情况下最“正确”的做法是:当与对方四目相接时,向对方表明自己认识到对方的存在,然后马上将视线移开,以表示自己对其没有过分的好奇或意图。

这种做法在上世纪中后期的欧美十分流行,可以说是当时“中流社会”的标准礼仪。例如英国人会教育自己的孩子,见到王族不能过分好奇;美国人会教育孩子,不许对“外观看上去和自己明显不同”的人一惊一乍。

上世纪90年代,一档以这种礼仪取乐的电视节目红遍了全球,那就是著名的《憨豆先生》。主人公憨豆拥有一张成人的面孔和一颗儿童的心,进入社会群体后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极度的好奇,不管是应该关心的还是不能关心的事情。

比如憨豆在医院这一集中,他对一名全身除了眼球哪儿都不能动的病人异常“关心”,他不但在其面前炫耀自己手脚灵活,还想方设法与其对调次序。而四周的“观众”们则对此表示出强烈不满,用凝视提出抗议。

在这样的作品中可以看出,“不关心”是只在成人社会才有的“礼仪”做法。人们收敛自己的视线、按压自己的好奇心,以免伤害对方或表现出自己的无礼。

在日本,这种做法有时会显得很尴尬。在人与人“亲密接触”的电车里,人们除了手脚不知道往哪儿放,视线不知道朝哪儿瞅才是最难受的。可以说日本人在电车上的三大爱好:看书、睡觉、玩手机,都或多或少有这个原因。

一个在日华侨朋友对我说,她小时候在电车上,一个外国人见到她时对她笑了一下,让她觉得非常温暖。从此她如果不小心与人四目相接,总会亲切地笑笑。但是到了日本之后,她发现很少有人愿意回应她的笑容,反而觉得她有毛病的人倒是不少。

中日两国的人在“人情味”上的区别,一方面是来自性格、文化等原因,另一方面则来自社会礼仪的不同。也许我们中国人也可以尝试接受这种“不关心”的礼仪。

上一页 [1] [2] 下一页

相关阅读

无觅相关文章插件,快速提升流量